自動地確定韌帶插入點。
跟蹤體外或體內動態(tài)運動期間的骨相互作用。
使用特定于主題的骨骼文件和幾何圖形擴充標準運動學數(shù)據。
我公司另外同一站式細胞組織材料生物力學和生物打印等生物醫(yī)學工程科研服務-10年經驗支持
怎么分析步態(tài)
步寬:兩側足中間線之間的距離,正常大約為5--10cm
步長:一側足跟邁步后到對側足跟的距離,正常大約為50--80cm
步頻: 正常為每分鐘95--125步
2
重心移動: 骨盆移動可以被認為是重心的移動。正常在步行時身體重心的位置在骨盆的正中線上,從下方起男性約為身高的55%,女性約為50%的高度。行走時身體重心隨著骨盆的前移而上下移動約5cm,側方移動約5cm.
4
伸髖肌群無力。表現(xiàn):行走時軀干用力后仰,重力線通過髖關節(jié)后方以維持被動伸髖并控制軀干的慣性向前,形成伸胸突肚的姿態(tài)。這樣的主要是臀大肌的肌力不足。
5
表現(xiàn):上身向患側彎曲,重力線通過髖關節(jié)的外側,依靠內收肌來保持側方穩(wěn)定。如果雙側臀中肌均無力,步行時上身左右擺動,形如鴨子走,又稱鴨步。很容易造成髂脛束綜合征,引起膝外側的疼痛。步態(tài)的搖擺不定會加大運動損傷。骨盆的不穩(wěn)定,下肢力線不佳,會增加膝關節(jié)和踝關節(jié)的損傷,同時也會與脊柱側彎有關聯(lián)。主要是臀中肌無力。
6